【1965年李宗仁流亡归国,求官最低副国级,毛主席三句话婉拒!】提起李宗仁,不少人在第一时间都会联想到几个关键词,“桂系军阀”、“血战台儿庄”、“末代总统”等,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不同时期的李宗仁的真实写照。
李宗仁,地道的桂林人,小学学历的他只不过是个纺织厂中默不起眼的学徒工。
1908年,17岁的李宗仁踏进了广西陆小的大门,4年后,他又成为了广西陆军“速成班”的一员,21岁的大龄粤西青年紧赶慢赶,终于真正开始有了从军的资本。
自1913年李宗仁从“速成班”毕业开始的小小准尉,混到1916年就正式进入了滇军编制,此时的他只不过是个毫不起眼的排长。
1921年对李宗仁来说是人生的第一道“分水岭”,有了前几年参加护法战争、粤桂战争的宝贵战斗经验,他借助退避玉林的机会成功整合了数十支连队,自创部队番号,自封司令。
1925年是李宗仁一揽国民党桂系势力的关键年,广西上下一统,回看他的成功之路,陆荣廷、沈鸿英这些军阀都早已先后化作枯骨,铺垫起了李宗仁的上位之路。
1927年,在北伐战争中积下累累战功的李宗仁选择了跟随老蒋,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的号角吹响后,他却反过来联合何应钦与白崇禧,使得老蒋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“被迫下野”。
1928年老蒋重新上台,此时的李宗仁表面上配合老蒋的拉拢,但在参加二次北伐的同时,他也深知,自己和老蒋之间已经有了过不去的梁子。
1929年,老蒋图穷匕见,李宗仁无奈只能选择和白崇禧结成桂系共同体,蒋桂战争开打,并以桂系失败而结尾,作为失败者,李宗仁被老蒋宣布“叛乱党国”。
这一次和老蒋的对立,一直就对立到了1935年,李宗仁先后联合了冯玉祥、阎锡山、陈济棠,但最终面对已经形成大势的老蒋,最终选择了认命,并接受老蒋改编。
1938年,这是李宗仁人生中的第二道分水岭,这一年他坐镇指挥的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大破日寇2万余,正式奠就了其“抗日名将”的美誉。
1945年后的李宗仁,选择了跟随老蒋站到了人民和我党的对立面,短短3、4年,国民党的统治岌岌可危。
1949年,老蒋因战之过再次下野,而担当了半年多副总统的李宗仁则借此机会,成为了所谓的“代总统”,只可惜他和我党的“和谈”最终也谈判破裂,退守桂、广等沿海一线。
同年底,以“就医”为名的李宗仁借道香港,选择了流亡美国,这一去就是16年。
50年代的李宗仁,已经知悉了老蒋在台湾撤掉了自己的“副总统”职位,但他一生都想回归故土,唯一的希望就是和大陆取得联系。
程思远,链接李宗仁和大陆之间的“关键先生”,受前者所托,先后5次前往北京与周总理接触,一次又一次的努力,都在为李宗仁后来回归大陆铺平道路。
按照周总理让程思远传过来的“四可”之说,李宗仁很清楚,大陆对他此次回去并不会限制其自由,主打的就是“来去自由,走留随心”。
1965年7月,从瑞士乘飞机起飞的李宗仁夫妇,先后经过香港、广州、上海,最终在20号成功抵达北京机场。
26号,李宗仁夫妇到了中南海,毛主席与其谈到欢畅时,也是开玩笑道,言及李宗仁此番回国,完全就是选择了当共军,属于是典型的“上了贼船”。
在双方的第二次会面席间,毛主席随口问到了李宗仁对于未来的计划,后者当时便表达了自己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决心,并希望能够担任副国级职务,以更好地为新中国效力。
对于李宗仁求官“副国级”的这个想法,在很多人看来其实算不上“狮子大开口”,像原国民党一方的卫立煌,无论是资历,还是战绩,均比不上李宗仁,但1955年毅然归国的他,在1965年时也已经走到了副国级的职级。
不过,毛主席面对李宗仁的请求,也并没有一口允诺,只是说这并不是一件小事,需要后面上会去讨论。
随后的党内会议上,一众中央领导也对李宗仁的“政治未来”感到为难,因为“副国级”和李宗仁的过往资历并不能达到完全对标,或上或下都不太好。
其次就是李宗仁的特殊身份不适合担任政治立场上的高位职务,毕竟当时大陆和台湾还是有一统的“敏感机会”的,一旦李宗仁出任关键职位,必然会影响到统战大局。
再加上李宗仁是1891年生人,比毛主席还要大2岁,无论是年纪还是体力都已经算是妥妥的老人,很难保证对方能够负担繁重的政务工作。
于是,党内会议最终的定论就是暂时搁置李宗仁的职位,只是确定了对方可以享受副国级职级的相关待遇,但工作方向偏向文史方面,而不是政治。
对此结果,毛主席也是向李宗仁道出了会上的讨论结果,一言“过往资历太高”,二言“统战大局”,三言“年逾古稀”,后者也很清楚自己的特殊情况,并表示支持组织上的决定。
只可惜,还未等李宗仁为新中国再多多发光发热,1968年的他便旧病复发,并于同年体检中查出了直肠癌。
面对“癌症”这个堪称不治之症的恶魔,李宗仁未能经受得住病魔的折磨,于1969年1月底离开人世,时年78岁。